当前位置:关注 > 正文
赵焕明|东苕溪之浜:余杭人民的母亲河
2022-03-16 17:22:41 来源: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

○赵焕明

远古人类选择立足之处,肯定是依水而立,人们离不开水的柔润,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却又是避水而居,因为受不住水的暴虐,水会陷人们于灭顶之灾。

苕溪之浜便成为人们的首选之处。

苕溪四季不涸,能满足人们的生存、生活、农耕之需,它的两岸,又有天目山系形成的陆地骨架——从临安的玲珑山、功臣山、公山、姆山,到余杭的舟枕山、安乐山、凤凰山,到瓶窑的窑山、栲栳山、东明山……在这样的山麓坡地,对洪灾有保持距离、抗衡和缓冲的余地。所以,说东苕溪是余杭人民的母亲河,既是实况的写照,也符合儒家文化扬善避恶、为尊者讳的处世哲理,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东苕溪源自临安东天目山海拔103.7千米,流域面积38.98公里的西险大塘上,自古以来有为数不少的用于灌溉和生活的闸涵。船闸,在运输线路上沟通了苕溪和内河;涵笕,在内河水源上得到了活水的补给,使流域的生活、灌溉、运输都得到保障。

东苕溪水闸最早见诸记载的是东汉熹平年间,余杭县令陈浑就在县东十里筑西涵陡门,高15丈。陈浑又在南渠河上筑东廓堰、千秋堰,以引苕溪水入南渠河,灌溉东南诸乡农田。宋淳熙六年5座陡门,均为八字型条石干砌闸门,方木闸板。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改建,均用水泥浆砌或混凝土浇捣,有钢丝网闸门、钢筋混凝土闸门、钢板闸门等。启闭方式有人力和电动两种。至于5座水闸,其中化湾、安溪、奉口为古水闸改建,余杭、上牵埠为新建闸。这些水闸的作用,一是水量的调剂沟通,使内河有了活水输入,益于生活生产和灌溉等;二是船只航运水路的贯通,如内河五福渠与南渠河相连,南渠河又下连余杭塘河,使临安以上浙皖赣山区的山货可以转入内河,通向杭州、上海乃至全国。

而沿堤一带所需要的生产生活和灌溉用水,除了引水量较大的闸涵陡门,还有大量的需求是通过穿堤涵管来解决的。西险大塘沿线古已有之的各处涵洞有24处,但有些因情况有变而废弃,如幸福闸涵洞,或是从大塘安全因素考虑封闭,如乌龙涧涵洞。现有的穿堤涵管尚有15年的抗争历史。苕溪除洪涝期外,本来清澈见底,游鱼可数,称得上山清水秀。但经10年不治,苕溪是沿岸人民饮用水源,灌溉水源,关乎千百万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余杭人民一级级申诉,但是上游方为经济效益驱使,生产废水总是断断续续排入苕溪。“拉锯战”持续十余年。在这种情况下,苕溪儿女奋身而起,向杭州市政府,向省、市、县三级人大反映。终在1997年1月19日,苕溪还清一周年之际,余杭八个街道、五个行政村共同竖起一块“苕溪还清纪念碑”,告知世人,并制“治污救民”金匾两块,送给杭州市人大和浙江省人大。

污染的苕溪,汛期的苕溪,可怕而让人敬畏,但平常的苕溪是和善美丽的。在每年不是汛期的大半年里,溪水是舒缓有致的,也产生不少的滩涂,至今在溪边滩涂处还能不时看到“白鹭停牛背”的淡泊野趣。而古县志载的“夹岸多苕花,每秋风,飘散水上如雪然”,仍是秋来苕溪最普通朴素却又迷人的风景。虽一时无法细究苕花与芦花是否是同一种东西,但苕溪苕花实在是可与西溪芦花称之“秋花双壁”的。而视野拓展到杭嘉湖,东苕溪会同西苕溪这两苕水系,在东部平原是散作千港万湖,形成密集的河网湖群,天目山脉尾闾的青山翠峰在岸相映,构成这一地区特有的秀丽胜景,即所谓“山水清远”。而修成铜墙铁壁一般的东苕溪的西险大塘,塘基内侧盘桓着水泥公路,大塘除了它本义的防洪堤,就兼作了观光堤和健身堤。一早一晚,都是观赏水光山色的休闲人群和快步竞走的健身人群,这是作为母亲河的苕溪给予她的子女们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