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先行市】多途径促就业激发低收入农户内生动能
2022-03-22 11:21:43 来源: 宁波市人民政府

共同富裕的短板在农业农村。低收入农户是农村的低收入群体,是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加大对他们的精准帮扶,事关宁波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大局。

《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行动计划(2021-2025年)》把实现“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低收入群体增收能力和社会福利水平明显提升”作为重要发展目标。

近年来,宁波把促进帮扶开发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密切部门协同,强化制度保障,创新工作举措,持续巩固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攻坚成果。去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9217元,同比增长15.2%,增幅高于全省平均0.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农民收入增幅5.5个百分点。

多途径促就业

激发低收入农户内生动能

2月17日,奉化区西坞街道首辆来料加工专用配送车投入使用,第一站来到孔峙村来料加工点,送来了8袋待分拣的原材料毛巾。孔峙村来料加工点面积有200多平方米,去年12月刚开张时,村民侯阿宝就来报名了,“一个月平均收入能有千把元,可以自食其力了。”

发展来料加工业,是西坞街道促进农民就业、实现共同富裕的创新探索。去年9月至今,该街道已在16个建制村建立来料加工点31个,培育经纪人30名,对接企业51家,从业人员500多人,其中低收入农户、残障人士占13%。据介绍,来料加工以针线、五金、塑料插件、玩具包装等手工活为主。目前,该街道已成立来料加工超市6家,涵盖加工、培训、信息登记、就业点单等功能。

灵活就业,不失为低收入农户改善生活的有效途径。发展以来料加工为重点的“留守经济”,推行“加工点+经纪人(企业)+低收入农户”模式,让低收入农户、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实现了“家门口”就业。除了西坞街道,奉化区还在大堰、尚田、溪口等地开设来料加工点,吸纳低收入农户务工。

针对一部分具备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我市加大精准扶持力度,市级安排扶持资金,一方面实施产业带动,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另一方面加强就业技能培训,设置公益性岗位,多途径促进就业,激发低收入农户内生动能。

海曙区组织了12家经营主体、两个村参与产业帮扶,其中李家坑“爱心菜园”整村帮扶项目直接带动低收入农户142人,收购低收入农户农副产品价值83万元。

江北区投入社会公益基金350万元,为慈城镇221户低收入农户实施居住环境微改造工程,提升居住品质。

余姚市把产业帮扶作为增强低收入农户“造血”能力的重要方法和精准帮扶的核心动力,实施一批“短平快”和“以短养长”的产业发展项目,大力扶持“茶、果、蔬、药”和特种养殖等优势产业。以示范项目“引”、经营主体“带”、农技专家“教”等组团服务模式,授人以渔,激发低收入群体的内生动力。鹿亭乡建设“笋烘干机整乡覆盖”示范项目,依托覆盖全乡的富农服务社,建成12个笋烘干中心,通过雇用农户、免费代加工笋干、合作社代售等措施,带动全乡低收入农户直接增收。低收入农户从劳动力和初级农产品的提供者,向全产业链利益的共享主体转变。

慈溪市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或企业参与帮扶基地建设、帮扶车间开发等,18家帮扶基地累计吸纳安置或辐射帮扶贫困户618户。

象山县深化完善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机制,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发展产业帮扶、加强金融支持等,多措并举开展帮扶。去年,该县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8762元,同比增长17.6%,增幅高于全市2.4个百分点,增速已连续两年居全市第一。

业内人士表示,如何让低收入农户实现就地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各级政府尤其是镇、村两级要在产业扶持上给予支持,组织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经营大户进行“帮、带、扶”,促进低收入农户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实现增产增收,逐步改善生活条件。

探索保险机制

实施综合性保险保障

我市相关部门对全市低收入农户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表明,家庭收入来源单一、文化低、技术缺少,是造成低收入农户增收难的几大因素,但造成农户低收入的主因并不是这些,而是生病和残疾。一些农民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失去了收入来源。生病和残疾不仅导致本人无法劳动,其家人因需要照顾病人而无法外出打工或创业,致使家庭收入下降。

能不能通过加强财政保障、提高医疗和养老保障水平,从而提升生活质量?这成为低收入农户的共同期盼和呼声。

我市探索保险机制,创新应用于低收入农户精准帮扶。2020年8月15日,宁波市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正式启动实施。作为助力打赢高水平全面小康攻坚战民生兜底辅助保障的重要举措,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由政府出资、商业保险机构承办,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医疗补充救助。

据介绍,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保费由市、县两级财政承担,低收入农户免费享受保障待遇。保险突出体现普惠性,参保准入门槛低,允许被保险人带病投保,不限制任何既往症。保险责任覆盖广,涵盖意外身故、伤残保险金、意外医疗门诊、住院和特病门诊费用补偿及护理津贴,为低收入农户出现灾病风险提供有力的兜底保障。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首年参保人数66693人,参保率100%。

宁波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主要指标领跑全省。这一项目强调精准性,表现为高赔付和参保对象综合受益。首个年度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保费2046万元,累计给付保险赔款2675万元,超出所交保费629万元。首年赔付率达131%,共计14410人获赔,占参保人数的21.6%,人均理赔金额1856元。

去年8月,在上一年运行的基础上,我市又对项目方案进行了调整升级,一方面,通过提升部分责任的限额,提升保障力度,延伸赔款给付的深度;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赔付比率及降低免赔起付线,实施全市统一的500元保险方案,兼顾赔款给付的广度。市、县两级财政投入3200多万元,为64292人购买综合性保险,同时,将医保目录外的自费部分纳入保险责任,切实减轻低收入农户看病就医和人身意外负担,并实现动态全覆盖,为低收入农户织细织密医疗保障网。新方案着力破解制约低收入农户共同

富裕的难点,切实增强低收入农户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今年初,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第二年度首批赔付完成,对2021年8月15日到12月31日期间,低收入农户发生保险责任内的意外医疗门诊、住院和特病门诊费用补充、护理津贴、住院和特病门诊自费医疗费用保障等相关医疗支出进行了赔付,共计赔付7128人10482笔1266万元。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士表示,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实现了政策普及“不落一村”、承保理赔“不落一人”的预期效果。对于80%以上丧失劳动能力、极易因灾因病返贫的低收入群体来说,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切实减轻了个人因病支出较重的负担,有效纾解因意外伤害给低收入家庭造成的困难。

着眼新定位

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据市农业农村部门提供的数据,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低收入农户共47012户66218人。其中,低保户38107户52093人,占比为79%;低保边缘户和特困供养对象8905户14125人,占比为21%。

得益于较强的经济实力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近年来,我市低收入农户生活水平普遍有了提高。但着眼于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新定位,低收入农户增收仍是短板。

实现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落下。精准帮扶,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以更加有效的制度性安排,更加有力的创新举措,着力破解制约低收入农户共同富裕的难点和痛点,推动帮扶人群从保障基本生活向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转变,切实推动低收入农户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

拓展帮促系统场景应用。依托全省低收入农户帮促数字化系统,牢固树立数字化系统思维和管理理念,加大日常应用力度,扎实做好返贫预警分析、干部结对管理和帮扶需求响应等工作。适时推广海曙低收入农户智能管护平台试点经验,拓展低收入农户帮促数字化场景应用,让低收入农户共享数字化改革成果。

创新探索带动增收机制。针对低收入农户群体特点,在继续实施低收入农户帮带项目开发、经营主体带动、来料加工等精准扶持举措的基础上,顺应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创新增收举措,着力在探索公益性岗位补助和共富园区创建方面有新的突破,积极开展市级竞争性项目试点,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共享机制,有效改善低收入农户收入结构,切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健全低收入农户帮扶机制。健全低收入农户精准识别和监测体系,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制度。构建专项帮促、行业帮促和社会帮促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公益基金和社会力量开辟更多低收入农户就业岗位,开展结对助学等帮扶活动,营造全社会帮促低收入农户实现共同富裕的良好氛围。

我市多措并举帮扶低收入群体

完善动态发现机制,全面构建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救助网络,密切关注因病因学等支出较大的困难群众和收入不稳定、持续增收能力较弱、返贫风险较高人口。

依托数据预警机制,发挥“浙农码”红、黄、绿三色全覆盖预警管理和大额医疗费用支出预警等各类致贫风险预警机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通过数据比对筛查及时发现潜在救助对象,编密织牢困难群众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推进帮促数字化系统应用。市农业农村局依托中国电信宁波分公司的技术支撑,积极探索低收入农户的数字化场景拓展应用,建立低收入农户智管综合平台,提高低收入农户共同富裕的成色。针对低收入农户中的“孤寡老人、失怙儿童、行动不便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构筑“四位一体”的“居家健康守护、外出安全保障、医养结合救助”三大应用场景。

我市深化“一户一策一干部”制度,全市有2.3万余名干部结对低收入农户,实现了结对帮扶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