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关注 > 正文
【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换新颜存乡愁农村宜居又宜业
2022-03-23 18:05:58 来源: 宁波市奉化区人民政府

近年来,宁波市奉化区积极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强化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如今,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多彩画卷正徐徐铺开。

换新颜 存乡愁

农村宜居又宜业

初春时节,走进溪口镇上白村,只见从商量岗发源的茗山江潺潺流淌,两旁崭新的农居房鳞次栉比,宽敞干净的村道、整洁秀丽的公园,描绘出一幅新时代美丽乡村的画面。而这一切,正是村干部10余年努力的成果。

上白村地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溪口雪窦山的旅游通道,毗邻蒋母墓道,如何发挥好区位优势,是村干部最关心的事。2010年,村干部下决心统一集中原来分散的村庄,建造整齐有序的农居房,打造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浙东民国风貌的新农村。如今,上白村改造的各项配套设施正逐步完善,不仅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也成为雪窦山下的一处亮点工程。

2020年,90后选调生小姚担任上白村党总支书记助理,谈起村里未来规划,他信心满满,“2020年,我们提出了一个‘五年计划’,力争完成旧村变新村,同时鼓励村民开民宿,增加收入。”小姚口中的“五年计划”正是上白村党总支书记徐华栋的目标。“以前村民基本都外出打工,现在许多村民有意向在家门口开民宿,村干部积极配合,带动村民增收。”徐华栋说。

从闲置农房到特色民宿,这场华丽的“转身”早在各个镇(街道)遍地开花。

大堰镇谢界山村原本是藏身在大山深处无人问津的小山村,如今每到节假日,民宿“一房难求”。村民毛阿姨说,如今,不仅游客多了,而且都夸村庄美丽干净。

谢界山村是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多年前由于缺乏产业支撑,村里农房空置率超60%。农房改造以来,村里一方面拆旧建新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另一方面精准摸排,把闲置宅基地连点成片对外招商。

如今,老村古树参天、石屋连绵,一排排老宅子改造成的民宿保留着江南独有风味。随着乡村旅游人气逐步提升,多家民宿计划入驻谢界山村,从闲置农房中生财的文章已初显成效。“很难得在小山村还有这样干净又有乡愁的民宿,让我有种回老家的感觉。”来自江西的江女士感慨道,家乡的老房子很多改造成了小楼房,很难再有“烟火气”的乡愁,但大堰的民宿做到了。

民以居为安,农房改造既要提升人居环境,又要唤醒美丽乡愁。2018年,我区全面打响农村旧房改造攻坚战,坚持以“拆、改、建、保”为着力点,因地制宜采取整村旧村改造、梳理式改造、风貌提升改造、个人零星改造四种模式,分层分类推进全区农房改造。至目前,全区累计农房拆旧3459.54亩,建新2255.71亩,受益农户14272户,美丽乡村成为城里人“向往的生活”。

环境洁 乡风淳

绿水青山入画来

石子路、石板道,青砖黛瓦马头墙,走进裘村镇马头村,仿佛看到一幅江南山水画。如今,马头村除保留一组四色垃圾桶外,其余公共垃圾桶全部撤除,村民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由回收人员上门定时收取后,运送至垃圾处理中心,实现垃圾不落地的村庄面貌。

上午7时,垃圾回收人员汪师傅正在仔细检查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类情况,然后放在回收车上的仪器称重和打分,扫一扫垃圾桶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垃圾分类结果。

去年4月,马头村开展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两收法”新模式,创新应用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平台,并按照区域划分,配足5名垃圾回收人员,确保从源头上更加精准分类。“以前没有记录,村民不当一回事,但现在每天会将垃圾分类的结果上传并保留。”村干部告诉记者,村民垃圾分类的情况在家门口和村委会都能看到,垃圾分类的参与率和正确率显著提高。

垃圾分类成风气,村容村貌得提升,天蓝水清的村庄面貌在大堰镇箭岭村做出了绿色环保的大文章。

每月农历十八是箭岭村最热闹的日子,村民将旧衣服、农药瓶、香烟盒拿到村里的环保集市兑换生活用品,志愿者认真做好垃圾分类宣传、积分兑换等服务。如今,一支平均年龄65岁的志愿者队伍用赤子之心守护着箭岭村的山水,为打造“零污染”村庄贡献力量。

为让这座生态小镇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箭岭村还通过探索“(厨余)垃圾收集—自然发酵—生态还田”发展模式,推动垃圾分类和堆肥制作有机结合,不仅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也让土壤更有劲、粮食更提质。如今,村里开发种植酵素猕猴桃、酵素大米、酵素蔬菜等,建立“箭岭良耕”酵素农产品品牌,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到如今“垃圾不落地,天蓝水又清”,开展农村垃圾分类,让改善人居环境变得更长效久治,也有效提高了村民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意识。

目前,我区已成功创建省级垃圾分类示范村9个、市级垃圾分类示范镇6个、市级垃圾分类示范村20个,并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村庄全覆盖。通过数字管理、村民管理、收集员管理、设备管理、激励措施管理等,精准把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的各个环节,因地制宜形成了特色化治理方案,还农村一片绿水青山。

农旅融 产业兴

美丽乡村连成线

村中生景、景中生金,让美丽乡村留住更多美丽乡愁,产业兴旺是关键。近年来,我区在完善建设各村基础设施上,重在“美”字下功夫,通盘考虑自然禀赋、产业基础、活动现状、文化铺垫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一批美村、一批风景线,让乡村的生态优势转为发展优势。

春日的暖阳洒在萧王庙街道林家村的活动广场,村民悠闲地晒着太阳,对这些年村里的喜人变化津津乐道。“以前就是夏天卖卖桃子,从来没想过桃花还能挣钱。”村民高兴地告诉记者,如今村庄变美了,每年桃花一开,游客络绎不绝,林家村的名气更大了,而且村民在家门口卖茶叶蛋和桃胶,又能增添一笔收入。

从桃之夭夭的春天到硕果累累的夏季,如今的林家村每年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这一切的转变源于美丽乡村的建设。

自农房改造工程以后,林家村着力打造景观型村庄,形成“花在村中、人在景中、村景交融”的乡村风貌,并按照“一个规划、一个主题、一条干线、一批美村、一链产业”的要求,与新建、滕头、青云等15个村庄串联,打造“桃花盛开”的美丽乡村风景线,通过庭院美化、步道拓宽、河岸改善等措施,提升村庄整体形象,将沿途景观串点成线。

随着桃花马拉松等各项活动开展,各地游客奔跑在“全球最浪漫”的路线,让奉化水蜜桃产业从最初单一的“桃经济”延伸至多彩的“花经济”。

在美丽的象山港畔,海边的一座座渔村如同璀璨明珠熠熠生辉,栖凤、桐照、黄贤、马头等11个村庄合唱了一首“海韵渔歌”美丽乡村风景线。通过开发滨海旅游资源、挖掘渔村文化等,把沿海区域所拥有的山、海、田、老街、古村、海岛、渔港等各具特色的人文生态资源串联起来。

如何在奉化的海边过上一天?来自宁波的游客陈先生说,选择太多了,芦滩漫转,渔村悠游,顺着沿海中线,一路将渔村美景尽收眼底。“早上在桐照码头听渔船的马达轰鸣,中午去翡翠湾体验出海吃海鲜的快乐,下午到马头村点上一杯咖啡,重回江南小镇的悠闲,若还有时间,可以住在黄贤村附近的民宿,第二天爬一次看得到大海的海上长城。”

按照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海韵渔歌”美丽乡村风景线的建设不仅是在休闲捕捞、海洋民宿、美味海鲜等基础上开拓海洋旅游,同时注重海洋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通过为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宣传保护蓝海的重要性。

鲜花盛开,蝴蝶自来。如今,“桃花盛开”“四季花香”“海韵渔歌”“连山堰情”“剡溪九曲”“明山剡水”等美丽乡村风景线款款而来,245个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6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23个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等成功创建。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生态饭”,也让农村走上了“振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