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女孩:上海体育学院袁泉:韶华不负热爱
2022-01-05 18:58:55 来源: 懂球号

足球+女孩=?

这是人民体育记者前不久发布的一个问题,足球领域关于铿锵玫瑰的传奇故事数不胜数。

而今天的足球女孩,遇过逢坎过坎的沉迷低估,捱过校园女足的起承转合。

今天,又斩钉截铁地站在上体校园组的第一线——她就是上海体育学院的袁泉。

01 | 初识足球

足球是盛夏的代名词,看世界杯是爱上足球的预热。袁泉正是如此,在她初二那年的暑假,歌曲《We Are One》响彻了整个大街小巷。

自习室、操场、MP3、广播里都奏乐着“Put your flags up in the sky, and wave’em side to side, show theworld we are one.”

“当时班里蛮多同学看比赛,我也在带动下看了几场。起初对梅西有所耳闻,随后观赛中就被阿根廷队吸引了。”

就这样,在这个火辣辣的夏天,足球闯入了小女孩的世界。

她不曾预知,从此足球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烙印在她的心里,成为她的全部。

彼时的她对足球了解甚少,只是在由世界杯引发的狂躁沸腾氛围中渐渐痴迷上这一团体竞技运动。

直到进入中考体育班训练,受到体育班老师的鼓励和周围同学们的带动才萌生了“既然对足球有兴趣,那就去踢球”的想法。

到了高中,她和以前认识的热爱足球的朋友分到了一个班。在足球环境下受到熏陶,久而久之,她不再满足于出于爱好而踢球,而是树立了更高远的目标:

体育课选足球课以加强基本功脚感练习、加入校队进行系统训练、参加比赛、为集体取得荣誉。

课余她经常看巴萨和家乡河南建业的比赛,屏幕前的她看到绿茵上全力以赴的22个人,实在是难以言述的热血沸腾。

即使现在的她更多关注女足赛事和资讯集锦上,可看球为球痴狂呐喊的记忆却永恒地刻在了她的心底。

问及她是否从中考参加体育班时就选择从事体育,她说道:“我没有从小走体育,但我觉得冥冥之中有埋下体育的种子。

正是因为初中体育班的训练,才让我对体育的态度得以大转变,才致使我能够在以后真正从体育、从足球中获得快乐。”

人们都说,从事竞技体育不稳定因素极大,可在袁泉看来,她很感激体育班遇到的老师和同学,是他们让袁泉有勇气坚定2014年萌发的足球爱好。

正是有了初识的偶然性和热爱的必然性,她才会选择读大学时在体院深造,投身体育事业。

02 | 追梦低谷

足球在她心里落地生根以后,追梦路上却不是一帆风顺的。

中考过后,袁泉的足球梦延续到了高中,凭借热爱和毅力,她如愿加入了高中校队。前两年,她从不落下一次训练,每逢比赛便以领头羊的姿态攻下对手城门。

热爱体育的女生一定是简单且阳光的,她也不例外。她将高中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足球,足球馈赠于她的,是坚不可摧的友谊和丰厚的奖励。

她的十七八岁,在绿茵上的欢声笑语中缓缓度过。

直到步入高三,面临高考紧张的学习节奏使她在高压下不得不将足球梦暂缓搁置。

“学校禁止高三学生参加对抗激烈的运动,加上球队的学姐纷纷毕业,我们的球队也是昙花一现,我踢球的想法也无疾而终了。”

这对刚踏入足球门道的她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好在对足球的热血难凉,高考后她毅然决然选择就读于上海体育学院——她作为一名文化生,放弃了相对于体育更为轻松容易的专业和择业方向,果断坚持从小种下的梦想。

或许正如她所说,她和足球,冥冥之中是有缘分的。

入学以后,袁泉很快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球友,相约足球,“我的快乐又回来了。”

可不久后困难接踵而来:球友忙于备考求学、大三后取消体育课、校园组女足尚未建设等等。这些因素是从前那个一往无前选择体育学校的她没有想到的。

踢球的机会锐减,没有训练和比赛打磨自己。彼时的她,经历着第二次难喻的低谷期。

“没球踢怎么办,只能迎着解决问题!”等到大一新生生源流入,她重新结交到爱踢球的朋友。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建设下,上海体育学院杨浦江校区女足校园组球队正式组建,并且顺利开展训练,能够以校园组的身份参加比赛。

历经两次追梦低谷,重蹈覆辙却又反复爱上,这大概正是足球赋予热爱的意义。

03 | 驰骋赛场

高中正式参加训练后,袁泉在梦续航的地方开始了新的征程。

对足球运动员来说,第一次比赛的经历总是刻骨铭心。袁泉在高中时第一次在安阳市市长杯中代表学校驰骋赛场,首赛她便凭借出色的控球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视野担任球队中场这一角色。

“第一次在11人制球场上踢正式比赛,场上的我有点晕头转向,但觉得累的同时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竞技的乐趣。”

就这样,袁泉首秀带着新奇和紧张,帮助她所在的球队成功夺下市季军的成绩。

一路走来,她从野球小子成长为肩负校队荣誉的女足队员,有紧张,有失败,有泪水,但更多的是一场场比赛打下来收获的经验和友谊。

“17”于她而言,不仅仅是第一场比赛被分到的号码,更是延续至今的足球梦代表数字。

到了大学,她很快就适应了体育学校的教学模式和强度,之后认识了一起踢球的朋友,便一起组队参加了大学生足球联盟联赛(上海市大学生足球联盟联赛作为市级比赛分为超级组和校园组)。

彼时,她的场上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从中场换到边锋。相较于耐力,她更能从速度上突破防线,下底传中。

谈及令她印象深刻的比赛,她说是大一那年在足球联盟联赛的小组赛第三场——“我们的对手是上海纽约大学,她们有很多外国球员,身体素质和经验都好过我们。”

在体能和技术皆略逊色于对手的情况下,比赛一开始她们就被进球了。场边的呐喊声出现一边倒的气势,各个球员心急如焚。

她们明白这场比赛关乎着上体是否能够出线,所以全队都拼了命般争取将战势扭转为势均力敌,就此一搏!

“虽然最后我们没能全取三分,但拼尽全力的坚持很是让我印象深刻。”也许这就是足球,这才应该是足球。

尽管日后的大学生涯中遇到过大大小小的赛事,有激情,有眼泪,可最初因为足球而感动的时刻永远是激励她走近足球,驰骋赛场的动力。

04 | 女足建设

目前,上海体育学院校女足——上体申花女足,她们更多代表高水平组和超级组的比赛,校园组女足队伍仍然在建设起步中。

由于体育赛制规定,有的比赛的校园组别不允许体育特长生参赛,这导致学科同学(技术不到位,训练难以保障)和非高水平同学(鲜少机会能够进入上海申花女足)招生的术科同学都没有系统训练和参加比赛的机会。

直到2018年由上体徐汇校区的老师成立校园组女足,第一次组队参加了市运会并且拿到亚军的好成绩,上体校园组女足就此落地生根。

有了校园组女足的存在,不仅为热爱足球的女将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更扩大了上体女足的影响力和招生规模。

等到袁泉大一入学便进了校园组女足大家庭。可问题在于,彼时本部校园组女足只有三个人,她们只能前往徐家汇校区参加训练。

来往路上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可为了校园组女足,为了不负热爱,一切奔赴都重新被赋予了意义。

直到这一学期校本部才组建起校园组队伍,她们终于有机会在校本部组织训练。目前,校本部校园组女足成员有11人,徐家汇校区有10人。

本部校园组女足队伍较为中规中矩,在一周两练之余时常通过野球以及友谊赛来打磨队伍。

学校为了支持校园组女足建设,为她们提供了装备器材,比赛接送车等等,这些支持使她们带着感激更加无限地为球队付出。

除此之外,带队教练袁指导也会时常抽空来校本部指导视察,给予她们鼓励和建议。

“就我个人而言,我们现在有很好的机会可以以上体女足校园组的身份参加即将开始的上海市大学生足球联盟联赛。抓住机会,积累比赛经验是必不可少的。”

在浓厚的体育氛围中,校园组女足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支持和鼓励。校园组女足的教练是袁泉联系的男足校队校园组成员:张尔卓。

另一名带队训练的教练是一级足球运动员陈涛——他毛遂自荐主动担起校园组女足建设的重担,一起为女足明天而脚踏实地。

目前张尔卓更多的是辅助陈涛教练的事项,共同讨论训练内容,在夯实基本功以外注重队员间的配合和对抗赛。

一支队伍的起步固然艰难,可当她们回头看走过的路时,荆棘也好,苦涩也罢,由足球而生发的快乐却是无法比拟的。

我相信,上体校园组女足的铿锵玫瑰精神正在崇焕生机。

“足球于我而言是爱好,是我坚持在体育领域学习的动力。让我热衷于足球的最大魅力是我因为足球结识的很多人,他们带领我从一窍不通到入门,和我一起比赛一起奋斗,让我拥有纯粹的快乐。”

袁泉是个顶聪明的女孩,她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怎么成就自己的野心,固然会寻找机会,坚定地达成既定的目标。

在家人的尊重和支持下,她从不向旁人眼光妥协,一步步向足球竞技迈进,向体育事业投注。

无论今后上体女足校园组会有怎样的成绩,无论她那无可厚非的梦想会如何,相信她始终不会忘记,2014年的夏天,有着她初恋的一切。

文案:宋梓琪

图源:袁泉

责编:严玲玲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