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女孩 北体赵晨蕾:我对你的爱不因任何而改变
2022-01-06 12:56:09 来源: 懂球号

她是校园足球的忠实参与者与粉丝。

她不怕来回三小时路程,只为去到另一个校区参加校园组校队训练和代表校队参加比赛;

她热情高涨,在学院组织女足参加校赛,在大学期间考取裁判证。

她在采访时不断强调一个愿望:想宣传校园组女足。

她出生于河南郑州,河南人爱河南建业。她说河南建业是她一起成长的朋友,她说她没什么足球故事,但谈到河南建业的时候滔滔不绝。

她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女孩,上得了球场,坐得下搞学术。本科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北京体育大学,国内两所知名、优秀体育学府,她十分荣幸成为里面的学子。

这个她,是赵晨蕾。

01丨在球场

赵晨蕾本科在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体育产业方向)就读,在来到大学之前,她没有经历过系统的足球训练。

即使来到大学,不是体育学院的她依然接触不到女足,无奈之下,她去蹭了学校三年的足球课,在足球课上踢了三年。

如果没办法代表学校出去比赛,成为一名女足球员,那做裁判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赵晨蕾当时这样想。

因此她在询问老师后,报了裁判员培训班。万万没想到,那期的培训班是裁判员实验班,班里只有她一名女生是来自非体育专业。

即使孤独,赵晨蕾从未放弃过想当裁判的念头,因为,这样可以离足球更近一点。功夫不负有心人,晨蕾现在是一名可以持证上岗的裁判,她在大一考取了三级裁判证,在大二更上一层楼,拿到了二级裁判证。

三年的沉淀,赵晨蕾也迎来了踢球的契机。由于上海体育学院与上海体职院合并,因此学校以体职院的女生为班底组建了一支校园女足。

晨蕾在听到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报了名,加入了球队。

球队有了,可踢球之路有些遥远。上体校园组女足每周有两次训练,安排在徐汇校区进行。

但是赵晨蕾的专业在杨浦校区,这意味着她要往返于两个校区之间。

从杨浦校区到徐汇校区没有直达的交通工具,两个校区的距离并不接近,赵晨蕾要先骑共享单车到地铁站,再乘坐地铁,下了地铁后还要骑共享单车。

这一来一回需要三个小时的时间。

交通不便,耗时久,即使是这样,赵晨蕾从不缺席每一次训练。

起初,还有几名小伙伴和赵晨蕾一起去训练,但逐渐有人觉得路途太远而退出,最终只剩下赵晨蕾和另外两名同学院的小伙伴。

赵晨蕾在场上喜欢踢中场,喜欢传球为队友创造机会,像建业的伊沃一样。她喜欢的球衣号码是15号,因为自己的同级校友熊熙。

熊熙在广东U18女足和上海申花女足时,都身披15号球衣,赵晨蕾一直也用15号鼓励自己,朝熊熙的方向努力。

来到校园组女足的点点滴滴,赵晨蕾都记得十分清楚,包括与球队第一次见面的细节,也记得十分清楚。

第一次徐汇校区,赵晨蕾和杨浦校区的队友在门口遇到了开着车的球队教练袁教练,袁教练特别热情地带着她们兜了校园一圈,给她们介绍徐汇校区的教学楼、操场、食堂等等。

与新队友训练完后,赵晨蕾又和大家一起去了大澡堂,那是她来到上海上学后第一次去大澡堂。

也是她第一次在上海找了一起踢球的感觉,找到了球队给的归属感,她不再是一个人。

和一群人的记忆还有那一年的上海市大学生足球联赛。

第一场比赛,袁教练贴心地给队员们买了香蕉与面包,但赵晨蕾和队友们一时间只顾着吃,没有热身,在轻视对手的情况下,以一场平局开启了征程。

第二场比赛,跌宕起伏,赵晨蕾拔得头筹,但随后双方轮流开启了进球大战,庆幸的是最终,上体以4:3拿下对手。

第三场生死战,面对华裔学生居多的上海纽约大学,赵晨蕾看到了球员间身体还有意识上的差距,最终输掉了比赛,小组出局。

这是2019年,赵晨蕾大三的故事。

没想到2020年突发的疫情让赵晨蕾的本科校园组女足之路画上了句号。戛然而止的本科女足体验始终是赵晨蕾的遗憾。

很可惜与上体校园组相识太晚,很遗憾只和队友们踢了一次市赛。大一的时候赵晨蕾曾在学院体育部的面试上立下豪言壮语,她要成立一支学院女足,这个想法赢得在场学长学姐的一阵掌声。

这个愿望最终落空,只有等到研究生阶段再朝这个目标努力。

疫情下市赛取消,大四的她考研选择了北京体育大学,在上体的经历到此为止。

但来到北体的赵晨蕾依旧牵挂这上体校园组女足,她希望上体校园组女足可以发展得越来越好,被更多人所认识。

年龄岁岁涨,热情永不变。研究生阶段的赵晨蕾仍然有着本科阶段的影子,敢拼敢闯。

考研的时候,赵晨蕾选择了北体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旅游管理方向)专业。

来到北体的赵晨蕾依旧开局不顺,北体有院系间的女足比赛,但是晨蕾所在的休闲与旅游学院并没有女足球队。

眼看比赛报名截止时间在即,赵晨蕾为了让休旅学院先占比赛一个名额,临时组建了一支女足。队里的队员都是她从篮球队、排球队等其他运动项目里拉来的。

整支队伍人数刚刚好够踢八人制比赛。赵晨蕾说,这支球队是为比赛而建的,可能大家比赛之后就会散,但是她希望休旅女足可以长久。

就像她当时在上体一样,从无到有,从仅有到进步。

晨蕾的足球之路不算顺利,是等待多年,蹭足球课多年才迎来了校女足。好不容易参加了市赛却因为疫情匆匆告别。来到北体所在学院又没有女足球队,需要她去牵头去运营。虽然这一路很不容易,但晨蕾为了校园足球,她觉得一切都值得。 

02丨在看台

赵晨蕾能如此热爱足球,有一部分原来来源于她的家乡球队——河南建业。

这支中超球队现在叫河南嵩山龙门,但在晨蕾的青春里,它的名字是河南建业。

晨蕾的家在建业主场航海体育场附近,高中也在航体附近。比赛日的晚自习,晨蕾坐在高中的教室里可以听见球场DJ报首发名单,每一次进球及球员,晨蕾也能听到现场播报。

晚修下课后,晨蕾都会马上冲去球场,哪怕只剩下最后的二十分钟。

晨蕾说自己是球场的“逆行者”,她下课的时候很多球迷在这个点提前离场,而她此时逆着人流走入看台。

晨蕾的父母十分支持她喜欢建业,爸爸看建业那会球队还叫河南四五老窖队。

晨蕾高二那年,爸爸为了让她安心学习,准备高考,利用一次远征为她解压,为她加油。

爸爸带着晨蕾去到了石家庄客场,观看了一场石家庄永昌与河南建业的比赛,然后凌晨返回河南,晨蕾第二天还要上课。

这样的体验在很多人的高中阶段可以上是疯狂的行为了,晨蕾爸爸带着晨蕾一起“疯”,可见爸爸对女儿喜欢足球的支持,这一次远征也让晨蕾感受很深。

她在石家庄与当地球迷交换了围巾,她觉得很少见能有这样和谐的球迷关系,国内太多球队之间以死敌相称,而石家庄那次,她感受了温暖,有永昌球迷给他们指路告诉他们球场怎么走,他们双方球迷互道加油,比赛结束,还有出租车司机祝他们一路顺风……竞技体育是残酷了,但球迷间是可以有温暖存在的。

晨蕾喜欢建业的这些年,看过很多主场比赛,陪球队去过很远的广州,来到上海读书后,建业每一次去到上海比赛都会去现场观战。

赵晨蕾的青春里,建业是陪伴她一起成长的朋友,未来她的愿望很简单,不求球队一定排顶级联赛前列,只求职业联赛里一直有河南队。

不因光辉而喜欢,不在低谷中离去,很多人或许不明白为什么中超水平不高,还会有那么多人看。赵晨蕾给的答案是:这是很单纯的喜欢,因为他们是家乡的球队,因为他们是青春里的一大部分。

03丨在教室

问过晨蕾这样一个问题:“你那么喜欢建业,好不容易熬到大学,可以每次主场比赛都到现场去看全场了,为什么突然选择离开家乡,去到另一个城市读书了呢?那样不是很少看球的机会了吗?”

晨蕾很坚定地给了一个答案:“为了更好的回来。”

人间清醒。我们对一样的东西的喜欢,不应让他们成为我们的牵绊,而是我们要成为更好的人,才不辜负这么多年的喜欢。

晨蕾没有因看球而耽误学业,高考考上了上海体育学院,考研则是更进一步,考上了北京体育大学。国内两所优秀的体育类院校,晨蕾都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谈到两所高校分别给到她什么样的感受,晨蕾觉得上体有更多的赛事机会,接触的企业产业机遇更多,更有活力多元化,北体则更侧重于学习理论和政策的结合多,体育氛围更浓厚。

晨蕾对于未来也有着清晰的打算,她比较希望从事学术研究,在学术领域促进中国体育发展。

相比于晨蕾在球场上的热血沸腾,赛场下的她多了几分沉稳,更注重脚踏实地。

因为她很清楚,在当前足球大环境下,说再多的豪言壮语都不如实干来得有用。

2021年4月13日,赵晨蕾孤身一人,从上海到苏州,现场观看了中国女足和韩国女足的东京奥运会预选赛附加赛次回合。

为了现场观战,赵晨蕾还专门打了疫苗。一个人的旅途或许有些孤独,但想到许久未踏入球场观赛,想到比赛一方是自己最爱的中国女足,赵晨蕾还是觉得很开心。

那一个下午,0:2落后到下半场中国队追回一球,再到王霜加时赛远射破门,这一场比赛艰辛、辛苦,一度落入谷底,但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

这一场比赛正像赵晨蕾足球之路的缩影,一直在等待,一直在努力,一直她没有放弃,直到看到一点光。

有一天点点星光也会耀眼,照耀她整个足球道路。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