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怕的不是中国足球要完,怕的是嘲讽、谩骂变成一种文化
2022-03-17 14:54:03 来源: 懂球号

中国足球在没有重大赛事的前提下,因为巩汉林老师批评国足的一句话,又上了热搜。这或许不是从业者们希望看到的:因为,中国足球又被“跨圈消费”了,并且再度陷入了毫无意义的争论中。中国足球本不应该占用如此多的社会资源,而且目前的现象也并非来自足球从业者的本心。

对于这件事,一方面我担心的是:中国足球的舆论环境越来越差,中国足球的前景越来越黯淡;但更令我不愿意看到的是,大众在价值观方面走上了一条偏激、割裂,以指责为乐的道路,一条只要结果、成王败寇的慕强之路,一条坐而论道、忽视实干的空谈之路。

这种价值倾向,即使抛开足球去谈,也是不可取的。我更怕的是,谩骂和嘲讽逐渐变成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它影响的不只是足球。

“菜即原罪”?没有人生而有罪

中国足球,可能是受到最广泛社会监督的行业。如果他们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来自各方的问责会立即纷至沓来。在这些指责当中,最常见的论调是:竞技体育,菜即原罪。

“原罪”这个词来自于基督教。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了人类的远祖亚当和夏娃,而亚当、夏娃违背上帝的意愿,偷吃了禁果,因此犯了罪,这种罪会代代相传,之后的人类只要生下来就是有罪的。代换到竞技体育中,意思就是:只要你不赢,你就有罪。至于你为什么不赢,他们不关心。

在这些人的认知当中,既然从事竞技体育,你的目标就是赢。如果没有赢,就是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工作,自然要接受指责。这似乎是合乎逻辑的。但他们忘记了,运动员只是一份工作,他们和你我一样,希望做自己喜欢的事,同时能够养家糊口。他们和你我唯一的不同,就是他们是公众人物,而我们不是。

没有人生而有罪。有罪的人,一定是做了非常伤天害理的事。我相信,中国男足输球,绝不是这个世界上最伤天害理的事情。至少他们伤天害理的程度,与受到口诛笔伐的激烈程度是不相符的。

我不想说一些陈词滥调,要求大家反思“你自己的工作做好了吗”?我只想让大家想想:当你的工作没有做好的时候,你愿意接受何种程度的指责?别人指责你的时候,你是否一律虚心接受、绝不还嘴,且事后还能证明自己?

另外,大众没有想清楚一件事:足球的技术能力,不是通过骂就能提高的。足球掺不得半点假,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他的能力不会因为被批评了,就得到大的增长。越南队战胜中国队,得益于他们尊重足球规律,十几、二十年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恰好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一切是水到渠成。把一切归结于球员自身的态度、能力问题,是不科学、不全面的。

慕强心理是动物性的本能,也是割裂大众的尖刀

很多人喜欢的并不是足球或者其他的运动项目。他们喜欢的是赢,是冠军,是强者。

慕强心理,是一种动物性的本能。动物在择偶的时候,会优先选择身强力壮者,因为这会保证繁殖的后代有强大的基因,也能让自己未来生存的机会更大。这种动物性的价值观,也保留在了人类的基因里。

所以,我们会为奥运会上争金夺牌的运动员欢呼,因为他们是强者。在此之外,他们也代表中国、代表我们这些有共同文化背景、共同价值观、共同欣赏取向的人群。因此,当他们取得了成功,我们就会认为自己也取得了成功;当他们获得了荣誉,我们会引以为自己的荣誉。人们往往会和成功者“共情”,并通过谩骂失败者来与其划清界限。

但我们必须接受的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并非人人都能成为强者,在竞技体育当中,失败其实是主流,成功只属于少部分人,这在任何国家都是一样的。你能看到的、站在领奖台上的人,身后一定存在成千上万个在与他竞争过程中失败的人,因为成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运动员获得大的成功,比普通人考上清华、北大还要困难。

我们既然能够接受自己在乒乓球、跳水、举重等项目上的成功,同样也要接受自己有不擅长、不灵光的地方。我们不能因为一个群体没有成功,就人为地把他们和大众割裂开来,当成痰盂和集火对象。一个人的成功经验,用在另一个人身上未必成功;足球项目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它不是短期内就能翻身的。许多批评声,建立在对中国足球不切实际的期望上。

中国足球是该批评,但不能只盯着输球的结果

中国足球是不是不该批评呢?那显然也不是。中国足球存在诸多顽疾,都应该受到批评和审视。

例如,中国职业联赛曾经存在的假赌黑事件;中国足球和学校教育的割裂;足球俱乐部投资人对足球的盲目投入、以及泡沫破裂后对薪水的拖欠;联赛规则朝令夕改、对投资人热情的打击;管理者始终未能找到适合中国足球发展的道路,不断地进行着无用的短期行为;对球员的发掘、培养和选拔未能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对基层足球工作者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扶持。

但现在,现实的情况是大家只盯着球员批评,只盯着输球的结果批评。没有人愿意去探究,球员为什么会踢成这个样子,我们为什么会输球?如果大家拿出批评球员的劲头,去监督上述提到的问题,给出自己的意见和谏言,相信中国足球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球员们总被暴露在批评的声浪中,承担所有的舆论压力,恰恰在无形中掩盖了中国足球真正的问题,这些问题会继续被忽视下去。下一个循环,就是球员继续为中国足球的惨淡成绩负责,中国足球的整体面貌不会有任何改变。

因此,提出批评的人可以扪心自问,自己的初衷是否是为了中国足球变得更好。如果不是,仅仅是为了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那么去参加一次运动、或者静下心来读读书,或许会起到更加正向的作用,不用只对着足球撒气。

对于这部分人来说,足球本不重要,他们对足球浮于表面的批评也无法带来任何的帮助,只不过是因为批评中国足球是一种政治正确,是需要发泄情绪时一种最安全的选择。但事实也让大家看到了,这种发泄不会让他更加快乐,而是陷入无休止的论战当中,损人不利己。

薪水与战绩无直接关联,不是球员能够决定

另外,对于一个人应该拿多少工资,他究竟有多大价值,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一个企业的中层员工,工资大概率比扫马路的保洁员工资高。但这个企业的员工,或许只能服务自己一家三口人,以及为自己的老板获取利润;而保洁员每天服务的是整个街道、以及来来回回、成百上千的行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洁员比这个企业的中层员工为社会贡献的价值更大,但如果我要求两人的工资对调,肯定有人觉得不公平。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不公平?因为保洁员的工作不需要过高的文凭和技术含量,许多人都可以做;而这个企业中层从事的工作,并非人人都能胜任。把这个问题放在中国球员身上,道理是一样的。

大众觉得中国球员拿着远高于自己价值和能力的工资,是把他们和国外的同行们进行横向对比。但他们忽视的是,这部分人其实是国内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只不过因为中国足球整体水平底下,导致中国足球的所谓“佼佼者”们,无法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他们的高薪问题,根源就在这里。

前国脚郜林也谈过球员“高薪低能”的问题。他认为,如果中国足球有一百个比郜林好的球员,水平自然就上去了。如果中国足球有一千个郑智,一万个郜林,那么自己就不值一钱。

因此,球员的薪水,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他们拿到多少薪水也和战绩没有直接的关联。大众批评球员高薪,却忽视了是谁给他们如此高的薪水:当中国足球市场被炒热的那段时间,有的是投资人掏出真金白银。但当泡沫破裂的时候,他们一个个撤得也很快。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他们在有能力投资足球的时候,没有想到长线经营,而是进行典型的短期投机行为。归根结底,他们只是把足球当成了给自己交换利益的工具,而不是一项事业。球员们只是洪流中的泥沙而已,只能随波逐流。况且,谁会和钱过不去?如果你的老板给了你一份不符合你能力的高薪,大多数人会如何选择?

足球应当建立在快乐的基础上,苦大仇深搞不好足球

一些足球强国,为什么能把这项运动搞好?一切的基础,就是他们足够热爱这项运动,这项运动能够带给他们快乐,他们才能自发地去从事这项运动。

足球评论员张路老师说过一段话:全世界的孩子都爱踢球,可中国的孩子为什么不踢了?因为我们把足球搞成了一件功利的、没意思的、艰苦的、讨厌的事情。

足球的本质是一项受欢迎的运动,是一个好玩的游戏,是让所有场上的人有参与感、有成就感的事。在球场上,每个人各司其职,发挥自己的价值,同时为团队带来价值,并为观看者带来好的欣赏体验,这就是足球成为世界第一运动的原因。

巴西队夺得过五次世界杯冠军,但他们从来没有搞过剪寸头、军事化管理、长期集训那一套。无论从贝利、加林查,还是济科、罗马里奥,再到罗纳尔多、罗纳尔迪尼奥,乃至现在的内马尔,他们都可以在场上做出自如、娴熟的技术动作,有时像是绿茵场上的舞者,把足球运动变成了一种艺术。这当然和天赋、训练有关,但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从小就视足球为生命,愿意为之付出自己的全部能量。

而我们没有这样的足球文化。许多人只认赢球、金牌和冠军,给足球运动背负上了许多不该承受的担子。现代足球从创建之日起,就是人民的运动、工薪阶层的运动,必须在群众中得到发扬和传承,才可能提高水平。但目前中国足球“苦大仇深”的氛围,已经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试想一下,如果你希望一个差生能够提升成绩,却既不给他辅导功课,又不帮他寻找问题,只是一味地谩骂,还动员身边认不认识他的人一块骂,骂完了再给他定一个不切实际的成绩目标,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如果我们要让足球成绩变好,前提是让它重新变成人民的运动,让足球重新快乐起来。而想要快乐,我们就不能把足球看得那么重要。足球,归根结底只是一个游戏而已。

批评足球“动了谁的蛋糕”?谁的蛋糕都不应该动

现在网络上还有一个奇怪的论调,我称之为“蛋糕论”。有人说:“骂中国足球两句不行吗?动了谁的蛋糕了?”

首先,舆论环境的恶化,确实会动到中国足球的“蛋糕”。它的直接影响,是让越来越多的人不敢投入到足球运动中去。长此以往,会动摇中国足球的基础。希望中国足球好的人,当然不会愿意他们动自己的蛋糕,这很正常,并不是一件多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另外,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会以“动别人的蛋糕”为乐。好像“动了别人的蛋糕”,是一件非常伟大、正义、促进团结、利国利民的事情。别人的“蛋糕”如果不让你动,就是别人不知羞耻、就是别人摆不正位置。这是一种强盗逻辑。只要他的蛋糕不是偷来抢来的,谁的蛋糕都不应该动。

健康的文化,绝不是嘲讽和谩骂

现在的网络生态有一种极不健康的倾向:大家喜欢看到别人失败,更喜欢对失败者踩上两脚。而且他们的初衷,也并不是希望你能成功。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远期目标中提到:要做到中国足球实现全面发展,足球成为群众普遍参与的体育运动,全社会形成健康的足球文化。我相信,《方案》中所谓“健康的足球文化”,绝不是谩骂与嘲讽。《方案》希望的是大家走上球场,参与进去,而不是做一个看客和评论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越来越自信,这是好事。但我们必须注意,自信是对别人的平视,而不是俯视。一个和你素不相识、对你的生活没有实际影响的人,他首先是一个人。他也是一个儿子、父亲或丈夫,你在评价他的时候,首先要把他当成一个正常人,这是最起码的。获得快感的渠道有很多,不一定要通过对他人的讽刺和谩骂而取得。

一旦把对某个群体的攻击当作政治正确,网络上会滋生更多不良的习惯:

对具体问题缺乏探究精神和求知欲,凡事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对身边的人充满恶意,人为制造矛盾与敌对;

主观至上,自以为是,对不同意见不屑于听、不屑于看;

对世界的认知狭隘而闭塞,却总以为自己是真理的化身;

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在一些本不重要的事情上浪费过多的精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担心的不是中国足球的未来,而是下一代能否在教育中获取健全、正常的人格。

我怕的不是中国足球要完,怕的是嘲讽、谩骂变成一种文化。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