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关注 > 正文
天天微头条丨监管剑指公司经营,阳光城如何突破债务“围城”?
2023-02-09 21:25:18 来源: 贝壳财经

监管再度将目光投向阳光城的流动性危机。

近日,深交所对阳光城下发关注函,对公司持续盈利能力及持续经营能力、大额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等情况提出质疑。其中,针对其业绩预亏和逾期债务远超净资产问题,要求阳光城结合公司经营状况、流动性风险、大额债务逾期、持续大额亏损等情况,说明公司持续盈利能力及持续经营能力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于阳光城而言,2021年以来问询已成一把利剑,其业绩预告、财务报告多次收到深交所关注函和问询函。今年1月,阳光城称,因未对到期未清偿债务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收到中国证监会福建监管局的警示函。


【资料图】

自出现流动性危机至今,阳光城也曾通过寻求展期、出售资产、引入合作方等行为积极自救。不过,至今仍未能走出债务漩涡。

逾期债务已超净资产3倍

阳光城身背债务包袱。

阳光城披露的累计诉讼和仲裁情况显示,其涉诉金额约为260亿元,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预计负债期末余额为2.18亿元。此次关注函要求阳光城结合相关规定,说明公司是否就相关诉讼承担了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可能性,该义务的金额如何计量,预计负债计提是否充分、合规。

1月以来,阳光城陆续披露公司债务情况和2022年预期的经营业绩。截至1月9日,其已到期未支付的债务本金合计449.8亿元,占公司最近一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的378%。

债务压顶,公司业绩表现不容乐观。根据业绩预告,2022年,阳光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达80亿元至110亿元。相较2021年的69.51亿元,净亏损额进一步扩大。

计提大额存货跌价准备,是阳光城2022年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2021年、2022年前三季度,阳光城分别计提资产减值损失69.29亿元、17.39亿元。关注函要求阳光城结合公司经营情况、房产所处区域及销售情况等,说明计提大额减值准备的主要存货项目的具体情况,减值计提依据、测算过程,是否存在报告期集中大额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等情形。

此外,2022年利息费用化金额增加、投资收益减少也成亏损推手。阳光城在业绩预告中提及,年内公司销售回款缓慢,相关融资本金使用期限延长,财务费用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关于资本化的规定,按照费用化进行处理。且公司基于对销售量价的谨慎预期,计提相应存货跌价准备,计提金额小于上年度。同时,受市场及公司流动性影响,公司联合营项目2022年度竣备数量减少,投资收益减少。

失去外界“输血”的阳光城,随着销售额缩水,自身“造血”能力也走上下坡路。2021年,阳光城尚能达成1177亿元的权益销售金额,而在2022年上半年,这一数字仅为156.28亿元,同比下降75.91%。

新增债务违约,出险房企突围

自2021年出现流动性危机,阳光城一直在尝试化解债务问题——积极为逾期债券寻求展期、出售万物云股权,套现30亿元、57亿元出售旗下项目给滨江集团等,均曾为阳光城自救手段。

2022年8月,阳光城的母公司阳光集团与中国华融签署《纾困重组框架协议》,召开纾困战略合作会议。AMC驰援,一度让外界看到了一丝曙光。与此同时,政策也在向纾困地产企业倾斜,包括债券、信贷、股权融资“三支箭”政策组合拳。

然而,对于阳光城等出险房企来说,纾困并非易事。上海中原地产市场分析师卢文曦告诉贝壳财经记者,目前确实存在对房地产企业纾困的利好政策,但政策惠及企业需要时间周期,而且涉及助企纾困的各方如银行、AMC等金融机构也会考虑资金安全及自身盈利情况,最后可能仍要关注企业的项目资质如何。

一位房企投拓人员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从市场情况和出险企业的自救进度来看,企业手中的优质资产已经不多,目前依靠并购等“他救”手段,很难恢复自身流动性。而且很多项目处于资不抵债的情况,即使卖掉项目,可能也只能解决一个债主的问题,企业还有剩余债务需要偿还。对于很多出险房企来说,帮助其恢复自身的“造血”能力是最好的途径,但面临很多现实难题。

艰难自救之中,阳光城的逾期债务规模有所扩大。阳光城收到的警示函显示,截至2022年8月31日,阳光城及合并范围内子公司已到期未支付的债务本金357.66亿元。而至1月9日,其已到期未支付的债务本金则达到了449.8亿元。

与此同时,2023年1月30日,阳光城未能按照约定偿付“21阳城01”2021年1月22日至2023年1月21日期间利息1.38亿元以及回售本金1.8亿元。据了解,此前该笔债券已进行过一次利息支付展期。由原本应于2022年1月24日支付的利息,展期至2023年1月22日。

责任编辑:zN_0954